数学,还能这么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

数学往往是严谨的公式、抽象的理论,

艺术则是感性的表达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二者似乎泾渭分明。

然而,在中国科大,

有一支科普团队正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打破这一认知壁垒,让数学与艺术相映成趣。

清晨的阳光穿过中国科大的梧桐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傅孝明又像往常一样,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在他眼中,路边的植物、雕塑可都不是普通景观,它们竟然都是数学语言的表达。

傅孝明总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数学“高冷”?难道它真的和生活脱节吗?其实答案藏在细节里——当你学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就会发现它其实无处不在。

为了让大众也能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的真相,2018年,傅孝明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大数学科普团队。

这支由十多名核心成员组成的科普团队,既有深耕应用数学的青年教师,也有充满活力的学生志愿者。他们拒绝“照本宣科”,取而代之的是用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大众感受数学的魅力 。

在傅孝明团队的科普理念中,数学不仅有用,还有美。为此,他们创新性地推出“数学+艺术”实践课,借助橘皮制作、纸模搭建、鲁班锁等形式,让学生亲手创造基于数学原理的艺术作品。

当几何图形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孩子们不仅能跳出课本探索数学的奥秘,更能看到数学藏在生活里有趣的模样。

如何才能确保科普活动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团队成员们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更是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创新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这些年,傅孝明团队的科普脚步从未停歇,他们走进国内一所又一所学校。只为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在自己熟悉的课堂与校园里,轻松遇见数学的奇妙与趣味。

回到最初的问题:数学与艺术,真的对立吗?或许,当我们卸下对数学的“疏离感”,以好奇之心观察世界,就会发现——数学,从来都不只在课本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着每一次有趣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