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L班级活动:研途启明之夜顺利举办

为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科研道路的发展路径,拓展学术视野、激发科研潜能,2025年7月9日(星期三)晚19:00–20:30,在结束了白天的《计算机图形学前沿》暑期课程,特别举行了专题活动“研途启明之夜:卓越学术大咖面对面—探秘科研之道,助力科研之旅”。

本次活动邀请了六位来自国内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陈文拯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段岳圻助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孝明副教授、深圳大学胡瑞珍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彭思达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姚遥准聘副教授。嘉宾们围绕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视觉、几何建模等方向,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科研路径、选题思考与学术成长的心得体会。同学们也积极参与交流,就科研规划、学术发展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深入互动。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文拯助理教授,他的分享主题为《如何展示和捍卫你的研究》。他从学术报告的目的出发,阐述了科研表达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接着系统讲解了如何选择精炼有力的报告内容,并分享了一系列实用的报告练习方法与表达技巧。最后,他还深入介绍了在论文投稿过程中,如何理性应对和有效撰写 rebuttal,以清晰、有据的方式回应审稿意见。整场分享内容详实、干货满满,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思路。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段岳圻助理教授,他的分享主题为《高质量科研工作》。段老师从自身的科研成长经历出发,向同学们分享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并结合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高效的时间管理、严谨的学术表达、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探索精神,作为实现高质量科研成果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为在场同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研建议与思考方向。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傅孝明副教授。他从自身的学习与科研经历出发,分享了在科研初期如何发现并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强调兴趣驱动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对于科研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他还介绍了在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管理策略,如何根据项目进度合理调整目标与节奏,以持续提升科研效率与成果质量。他的讲解思路清晰、内容实用,引发了现场同学们的热烈共鸣。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深圳大学的胡瑞珍特聘教授。她以“项目规划与执行”为主题,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分享了如何选择有意义且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胡老师重点讲解了科研中目标管理、沟通协调、工程实践和总结归纳四大关键环节,强调前期调研、团队协作、动手能力及系统思考的重要性。她的分享内容实用且富有指导意义,获得了现场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

第五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彭思达研究员,他以“科研选题”为主题,结合丰富的科研经验,强调选题对论文创新性和价值的重要影响,他同时分享了通过建立视野、排序课题和匹配能力三步法系统寻找有意义课题的方法,倡导“Aim high”的原则,鼓励选择既重要又符合自身能力的研究方向。他的分享内容务实且富有启发,赢得了现场师生的广泛好评。

第六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南京大学的姚遥准聘副教授,他结合自身多年来在三维重建与生成方向的研究经历,讲述了如何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耕、不断突破,逐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姚教授强调,专注与坚持是科研成功的关键。他以自身实践出发,分享了在科研道路上的体会与思考,为在场同学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启发与深刻的学术感悟。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六位嘉宾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提问,话题涵盖如何寻找科研合作者、如何高效阅读论文、如何进行选题、科研过程中如何兼顾实践与思考、以及论文作图的技巧等多个维度。嘉宾们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逐一给予耐心解答,内容真诚务实、干货满满。他们鼓励同学们在科研路上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注重方法,也珍惜过程,努力在学术旅程中走得更远、更稳。

本次“研途启明之夜”的顺利举办,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优秀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不仅拓展了大家对科研路径和前沿方向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和研究选择带来了更清晰的思考与启发。相信今晚的经验分享与真诚交流,能够激励同学们在科研之路上坚定信心、持续精进,探索属于自己的学术方向。

报告人简介

陈文拯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的助理教授,曾任 NVIDIA 研究科学家。他的研究聚焦于三维视觉和计算摄影,主要探索如何结合物理成像原理与人工智能,实现对场景三维属性的精确感知。他的研究推动了三维重建、神经表征和新视角合成技术的发展,并在 CVPR、NeurIPS、SIGGRAPH 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包括 NVIDIA Omniverse 和 Snapchat 等平台。

段岳圻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IEEE 汇刊和CCF-A 类会议论文30 余篇,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2024 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 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腾讯犀牛鸟专项基金、苹果公司委托合作技术项目等。担任CVPR 2025,ICCV 2025,MM 2024/2025,ICLR 2024 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TPAMI、IJCV、TIP 等国际期刊的长期审稿人。

傅孝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11、201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特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方向为几何处理、优化、建模、制造等。已在ACM ToG/SIGGRAPH/SIGGRAPH Asia上发表27篇论文,获2024年SM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24年安徽省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2023年安徽省青年数学奖、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胡瑞珍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长期从事智能几何建模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发表 ACM SIGGRAPH/TOG 论文三十余篇;入选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亚洲图形学协会青年学者奖、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青年学者奖;担任期刊IEEE TVCG、IEEE CG&A和Computers & Graphics等国际期刊编委;担任国际会议SGP 2024/CVM 2023/SMI 2020 Technical Paper、SIGGRAPH Asia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and Posters以及EG 2024 Short Paper程序委员会主席,连续多年担任SIGGRAPH等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智能图形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常委/副秘书长、计算机图形学与混合现实在线平台(GAMES)执委会主席。

彭思达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维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至今在TPAMI、CVPR、ICCV等期刊或会议发表六十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5600余次,其中一篇一作论文获得CVPR最佳论文提名,成果获得GitHub数万次stars和2024年中国CCF图形开源软件奖;入选斯坦福2024全球Top 2%科学家榜单、202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博(国内计算机领域评选十人);被苹果公司评为2022 Apple Scholar(亚太地区唯一),被华为公司评为2024启真优秀青年学者。

姚 遥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曾任Altizure创始团队核心成员,2020年随公司收购加入苹果任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重建与生成,代表工作包括MVSNet系列工作、NeILF系列工作以及Direct3D系列工作,谷歌学术引用超5000次,曾获2024年华为公司火花奖、2020年国际模式识别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现作为负责人承担国自然海外优青项目、元宇宙专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