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L班级活动:职途探航之夜顺利举办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清晰地规划职业蓝图,深入理解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融合之道,2025年7月8日星期二晚19:00-20:30,在结束了白天的《计算机图形学前沿》暑期课程后,安排了一场特别活动“职途探航之夜:企学技术专家面对面–解读图学密码,指引职业方向”。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五位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均有卓越成就的嘉宾,分别是拓竹科技的龚明博士、柏楚电子的匡治安博士、 培风图南的刘亚雄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的许岚教授以及山东大学的朱君秋研究员。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刘利刚教授主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拓竹科技的龚明博士,他分享了成为一个“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人”的核心特质。他强调,有志青年应做到以终为始,脚踏实地,始终保持乐于学习的心态。龚明博士进一步指出,洞悉事物本质、挖掘深层价值以及实现自我迭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并提出一个独特的训练方法,即“把自己当大模型来训练”。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柏楚电子的匡治安博士,他以“图形智造”为主题,分享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自动化领域的探索之旅,他展示了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如何解决从数字化设计到智能化生产的核心工业难题,涵盖了图纸分析、工艺规划、排样布局与路径规划等应用。最后,匡治安博士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Stay Hungry,Stay Foolish”勉励大家,号召同学们投身实践,坚持自主研发,共同引领工业创新。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培风图南的刘亚雄博士 ,他深入剖析了计算机图形学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的作用与挑战。他指出,由于集成电路是复杂的三维图形,其工艺仿真对几何处理的稳健性要求极高,行业内尚无“银弹”或现成货架技术可用。通过展示公司在NURNS、表面网格和体素等不同技术路线上的应用,他强调几何建模将持续是集成电路制造数字化的“卡脖子问题”。最后,刘亚雄博士向在场学生发出热烈邀请,强调EDA行业非常欢迎“CGer”的加入,无需担心专业对口问题。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许岚教授。他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分享了关于科研的一些思考与见解。首先,他讲述了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介绍了团队在推进人体动作捕捉项目过程中,如何不断与行业内的公司接触,并将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影制作。随后,他展示了实验室更多落地于企业的科研项目,包括亚微米级皮肤微结构重建技术,实现了游戏与电影行业的全流程自动化处理;以及面向数字角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功实现了可直接投入制作的三维角色自动生成技术;还有应用于建模行业的自动布线系统 Rodin Gen-1,在学术界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影响。最后,许岚教授总结道,科研工作者应积极拥抱产业,同时始终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初心。

第五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山东大学的朱君秋研究员。她结合自身的科研与职业经历,分享了对技术成长与职业发展的思考。首先,她从在高校的科研经历以及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谈起,介绍了学术界与工业界在真实感渲染问题上采取的不同解决路径,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她指出,尽管两者在处理方式上存在区别,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提升渲染的真实感和实际可用性。随后,她展示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从科研探索到产品落地的一系列成果,并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应追求双重价值导向,始终立足于实际应用场景。最后,朱君秋研究员分享了她对于如何选择学术道路或走向产业的建议,指出应注重差异化定位个人价值,并持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五位嘉宾与同学们展开了更直接的互动。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了如何平衡个人兴趣和行业选择、如何看待当前就业环境、以及对跨专业转行可行性的顾虑等多个方面。嘉宾们结合自身经历与行业洞察,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真诚而详尽的解答。他们强调,无论是选择深耕学术还是投身工业,都需要脚踏实地,持续学习,并勇于尝试。

本次“职途探航之夜”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与顶尖企学技术专家直接对话的珍贵平台,更让大家对学术与产业的生态、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有了更加深刻和具象的认识。相信今晚的分享和经验传承,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探索道路上更添信心,砥砺前行。

报告人简介

龚明 拓竹科技

1995年-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完成学士学习和硕博连读。先后在UT斯卡康、飞利浦、中兴通信从事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芯片系统研究和开发。短暂创业后,加入大疆创新,创立上海研发分部,任上海研发负责人,大疆图传技术负责人,MAVIC产品经理。 2025年加入拓竹科技,负责软件研发工作。

匡治安 柏楚电子

柏楚电子研发中心运动控制部负责人,负责公司关键项目的研发及方案制定、技术评审、预研,运动控制相关人才梯队建设,团队管理等工作。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曾师从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高会军教授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Masayoshi Tomizuka教授。

刘亚雄 培风图南

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系。202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获量子信息物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2年在中科大图形与几何计算实验室做博士后,与李新教授合作研究等几何分析在计算物理中的应用。2022年加入苏州培风图南半导体有限公司,现任数值仿真部门主管,负责半导体工艺与器件仿真软件的架构设计和关键算法实现,领导完成了与国内光电龙头合作的器件仿真国产化替代,并主持研发面向工艺仿真的下一代几何引擎。2023年被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和苏州市姑苏创新领军人才。

许岚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MARS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摄像学,致力于光场智能重建理论与技术,重点关注动静态场景重建与生成、体积视频、神经渲染、人体动作分析等等方向。近年来,他率团队研制了系列光场装置,相关研究成果被 ACM TOG、IEEE IJCV、IEEE TPAMI、SIGGRAPH、SIGGRAPH Asia 和 CVPR 等顶级期刊与会议收录,并在 SIGGRAPH 2024 获两项最佳论文奖荣誉提名。

朱君秋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齐鲁青年学者”荣誉称号。她于2017至2022年在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23至202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22年在Meta苏黎世研究院实习。她的研究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与真实感图形渲染的交叉领域,尤其关注视觉外观建模在元宇宙和数字人等场景中的应用。她于2023年荣获EGSR最佳论文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工业应用方面,其研究成果已被Meta采纳,用于其官方的基于表面的布料渲染模型;该技术也在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中被用于基于纱线的布料渲染,助力影片获得2023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此外,其毛发聚合渲染模型成功应用于电影《可卡因熊》,为其视觉效果制作提供了关键支持。